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解读ppt -pg电子娱乐平台

2023-08-31上传
暂无简介
文档格式:
.pptx
文档大小:
2.51m
文档页数:
36
顶 /踩数:
收藏人数:
0
评论次数: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医学/心理学 -- 
系统标签:
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解读ppt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ox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个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的风险较高。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基因组全长约197kb的双链dna病毒。1958年首次在猴子中发现该病毒。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两个进化分支(2)分支ii,曾称为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iia和iib分支。其中引发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猴痘暴发疫情的毒株为iib分支。iib分支目前已出现较多亚分支,包括a.1、a.2和b.1等亚分支,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以来,各地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毒株序列均属于iib分支。传染源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疫情特征2021年以前的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传播,所引发的人传人疫情传播链较短,主要为儿童及青壮年的散发病例及聚集性疫情,通过家庭或旅行方式偶尔播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简称msm,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中经性接触传播,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通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早期症状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病程及严重程度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重点人群各地卫生健康与疾控部门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充分借鉴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经验和服务模式,在msm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同伴教育。借助大众媒体、msm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开展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重点人群防范意识,减少高危行为,引导有可疑接触史者自觉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增强主动就诊意识。出入境人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出入境人员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醒出境人员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提醒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一般人群各地充分发挥新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作用,开展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科学防范意识。猴痘样症状者不明原因急性皮疹(面部或口腔黏膜、四肢、生殖器或会阴、肛周等部位),伴发热(>37.3)或淋巴结肿大者。疑似病例猴痘样症状者,发病前21天内具备以下流行(4)有地方性流行区可疑动物接触史。确诊病例猴痘样症状者、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经实验室检测猴痘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离阳性者。医疗机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开展猴痘样症状监测,尤症状者,应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记录患者现住址及pg电子娱乐平台的联系方式,采集标本送疾控机构进行猴痘核酸检测。具备猴痘病毒检测能力及猴痘病毒实验活动资质的医疗机构也可开展检入境人员监测海关收到猴痘相关异常健康申报或检疫发现有猴痘样症状的入境人员,应及时进行标本采集和诊;对于核酸检测阳性者,将相关信息通报辖区疾控机构,由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置重点人群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在对msm等重点人群开展诊疗或检测咨询服务时,应主动询问是状者和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重点场所污水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经评估对msm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污水监测。相关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如为境外输入病例需填写输入来源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需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负责病例网络直报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调进展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各县(市、区)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或者2例及以上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的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对于实行居家隔离治疗的确诊病例发放《猴痘病例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确诊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须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指定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上门或电话随访,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指导。县(市、区)级疾控机构接到辖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报告后,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来源,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分析传播链及传播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人群及其范围、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调查过程中发挥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协同作用,尽可能获取全面准确的流调信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转归及实验室检测;发病前21天内与可疑感染来源的接触史、接触场所及接触方式;发病后至隔离治疗前的具体活动地点、与其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者, 以及发病前4天内与其有性接触者。 调查方法和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病例、诊治医生、家属和 情人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病例的病情允许,调查时应先调查病例本人, 再对其诊治医生、家属和知情者进行调查。开展 个案调查时,要认真、详细了解和记录病例基本 信息、发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转归及实验室 检测信息;发病前21天内与可疑感染来源的接触 史、接触场所及接触方式;发病后至隔离治疗前 的具体活动地点、与其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者 以及发病前4天内与其有性接触者。调查目的 查找感染来源,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 分析传播链及传播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人群及其特征、范围,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 调查对象 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 调查目的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现住址所在的县(市、区)级疾控部门组织辖区疾控机构开 确定调查人员组成和职责分工,及时开展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过程中发挥多部门联防联 控的协同作用,尽可能获取全面准确的流调信息。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做好个人防 信息的上报与分析疾控机构完成调查后,应做好病例分析总结,及时将流行送上级疾控机构,并做好调查资料的保 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的人员;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 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具体情形 4.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发病前4天内有性接触,并经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亦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5.在狭小密闭空间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如长时间共处同一封闭空间),经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亦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7.其他可能存在病毒暴露风险的人员。密切接触者定义 管理期限与方式病例发现地疾控机构或密切接触者所在地疾控机 构应于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当天及时开展猴痘病毒 核酸检测,通知并指导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健康 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密切接触之日算起 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 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 知情告知实施健康监测时,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应口头告知健康监测的缘由、期限、注意事项 切接触者健康告知书》。定期随访 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 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 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调查处置。 自我健康监测 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 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 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 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 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适用于出现猴痘病例后,对其可能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适用范围 消毒原则--范围和对象确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对病例在住院、转运期间可能污染的环境 和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对病例居住或活动过的场所,如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诊疗 场所、转运工具,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在其离开后(如住院、转院、出院、死亡)进行 终末消毒。 (1)诊疗用品消毒。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 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 消毒,也可选择75乙醇、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相关文档

热度:
页数:35
热度:
页数:21
热度:
页数:18
热度:
页数:29
热度:
页数:10
热度:
页数:57
热度:
页数:12
热度:
页数:45
热度:
页数:22
热度:
页数:63
热度:
页数:9
热度:
页数:4
热度:
页数:4
热度:
页数:3
网站地图